首页 > 系统分类

图文:LV不能承受之轻

时间: 2011-04-09 汇品网

 简要内容:不知是不是lv走高调路线的企业文化的缘故,一旦有人对LV产品稍有微词或负面的信息出现,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诉讼。随便在搜索引擎里输入“LV诉讼”,就会出现68万多条相关新闻,这仅仅是以中文输入,如果换成“LV litigation”,会弹出更多条信息。

 

高仿包包_精仿奢侈品_原单包包_高仿奢侈品包包_汇品网

高仿包包_精仿奢侈品_原单包包_高仿奢侈品包包_汇品网

高仿包包_精仿奢侈品_原单包包_高仿奢侈品包包_汇品网

Louis Vuitton手包满身Logo的高调派头使得很多享受低调生活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但LV的Logo从没因此而隐身或缩小身形,这也成为它的一个明显个性:高调亮相。不知是不是LV走高调路线的企业文化的缘故,一旦有人对LV产品稍有微词或负面的信息出现,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诉讼。随便在搜索引擎里输入“LV诉讼”,就会出现68万多条相关新闻,这仅仅是以中文输入,如果换成“LV litigation”,会弹出更多条信息。仔细研究一下LV的诉讼史,可以看到其中不但有Google这样的大公司,也有一些卖包包的小店、个人,当然还有一些媒体。

有些诉讼是理所应当,另一些则太过牵强。某些事件,如此之轻,LV当真承受不起?

匿名的讨伐声明

不久前有组织发表讨伐声明,不过出于对LV惯性诉讼的无奈,这个组织选择了匿名。该组织强烈的反应缘于丹麦艺术家Nadia Plesner创作了一个非洲孩子带着一只吉娃娃和一个手袋的图案,以提高大家对苏丹难民遭遇的认识。她作品的所有收入都将捐给慈善机构。LV组织声称她所画海报中的包包与一款LV产品类似,进而要求索赔。

该匿名组织对这起诉讼案极其反感,并发表了言论:

Nadia从她的作品中根本赚不到钱,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些企业在我们说一些内容与他们日常事务有冲突的时候,如何极力地终止我们说话的自由权,就像反物质主义Nadia“简单维生”的运动所表现的。

因此,是我们报复的时候了。现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停止购买这些手袋。虽然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年轻气盛的男性,我并不完全是LV的目标群。然而,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毁灭LV的形象。

具体做法有:买LV手袋的复制品,把它们分给无家可归的人们。如果你的姐妹拥有一个旧的包包,那么当然它也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散播LV将产生的负面信息。将“LV妓女”输入进Google,针对LV涂鸦,在他们的店门前放一些苍蝇。因LV侵犯我们表达艺术的自由,所以我们要做任何我们可以做的,去惩罚LV。我们不会原谅,不会忘记。期待我们将要做的。

Osocio(全球公益广告及非营利活动组织)曾说:“时尚奢侈品显示了穷人与富人、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可笑鸿沟。”这句话无疑为许多艺术家恶搞奢侈品牌找到了最堂而皇之的道德壁垒。除却道德、公益、贫富差距这些敏感词汇,单就作为一个大牌企业来讲,术业有专攻,自然是消费者看重什么专攻什么,品质、口碑才是占据优势竞争力的不二法则。LV无休止的律师信让人不得不考虑,诉讼是为了维权还是无病呻吟?

诉讼事件回放

时间追溯到2007年,彼时26岁、尚为一名学生的丹麦艺术家Nadia Plesner组织了一个名为“Simple Living”的运动,以提高人们对非洲难民遭遇的认识,并且筹集资金扶贫。她设计了一幅招贴海报:一个黑人小男孩,左手拎着一个看起来很像LV的包,右手抱着一只“吉娃娃”狗。为了帮助募捐,她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印着这幅图画的T恤。

之前,作为富豪形象代表的Paris Hilton也曾以这种形象出现过,这也可能是Nadia让一个非洲小男孩以这种形象出现的原因——她想让全世界都来关注这个事情。2008 年2月,Nadia收到了一封来自LV公司的信,他们要求她立即停止在图画中使用这个“仿造”的LV包。Nadia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那个包是一种符号,是她设计语言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LV包。她回信给LV知识产权总监,说她不会放弃一个艺术家设计的自由,并会继续她的活动来支持那些受难的人们。

2008年4月,Nadia收到了LV公司的律师信。他们要求她立即停止使用LV包的设计图案,并赔偿LV公司的经济损失。震惊之余,Nadia把她与LV的通信的内容发布在了她的个人网站上,并且说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高仿包包_精仿奢侈品_原单包包_高仿奢侈品包包_汇品网

高仿包包_精仿奢侈品_原单包包_高仿奢侈品包包_汇品网

一时间,时尚媒体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个年轻女孩的身上。在她的个人网站上,数以万计的网友纷纷支援她,表示她这么做得对,LV不应该拿这么点事来大做文章——并且,她这么做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别人。

一个年轻女孩为了一项公益事业而设计的一个很像LV包的图案,为何就能引起LV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有时尚界的媒体评论家认为,真正让LV觉得不爽的原因是,LV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产品和一只“吉娃娃”一同在一个穷苦黑人小孩的手中?这简直是对LV形象的诋毁。

许多媒体也就此事纷纷发表评论,一开始还把目光聚集在一个年轻女孩与一个奢侈品集团之间的官司上,不过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除了Nadia富有正义感的出发点,她的这种设计到底有没有侵犯LV的品牌权利?

尽管众说纷纭,猜测众多,诉讼案一直没有一个结果出现,中间似乎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直到2011年1月27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法院判决Nadia的行为构成了侵权,所有行动要立即停止,如果继续进行,每天将处罚5000欧元。这成了匿名组织扬言要恶搞LV的重磅刺激源。

诉讼案掠影

说LV是诉讼案的拥趸并不为过,事实上也是如此,诉讼案不单单是多,诉讼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

LVMH集团于2003年在法国起诉Google,对Google将搜索引擎中的关键字“Vuitton”卖给他人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如果有人在Google引擎上输入“LV”,出现的搜索结果里就会有竞争对手产品的广告,甚至还有销售假冒LV产品的店铺信息。巴黎中央法院最终以商标侵权罪判决Google总部向欧盟支付30万欧元赔款。法国最高上诉法院随后将此案移交给欧洲法院。不过,审判的结果以LV败诉收场。

另一件事发生在2008年,席琳·迪翁来上海开演唱会,闲暇之余,陕西西路的A货店让她欲罢不能,买了整整9编织袋的商品,其中包括LV的A货。与Chanel封杀穿山寨货的明星Courtney Love不同,LV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席琳·迪翁,反而是卖A货的小店主。2008年12月,徐汇法院审理后认为,店主的行为在刑事上已经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法院判处一人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另一人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结语:

大牌要有大将风度。作为奢侈品中的三大寡头之一,LV称得上行业里的领军人,况且其本身也是以此自居。人们对大品牌是有着很高的期许的,这就好比消费者在商场消费看重的是品质,是一掷千金的豪迈,是一种感受,自然也就省去了市场购物的讨价还价。说到底是关乎一种大气。

购买A货的人群本身就不是LV的客户群,打压店主对销售额无益不说,打造出被模仿而无法被超越的卓越品质才是王道,唯如此才能在商战里,以大将风范,笑看风云。再说,时尚圈的抄袭、借鉴向来走的是擦边球路线,鉴于灵感碰撞鉴定难的问题,法律上也很难界定为侵权。更何况是一次募捐善行的海报?

虽然向LV发起进攻的匿名组织的言行合法性有待商榷,但这无疑是对LV无休止的诉讼的一次有力反驳,其产生的效应并不单单是不购买这么简单。

标签:汇品网

分享到:
共执行 404 个查询,用时 0.592057 秒,在线 35 人,Gzip 已启用,占用内存 56.639 MB